臺灣第一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訪問:高雅寧、林容瑋、宮相芳
整理撰稿:林容瑋
2014年5月26日上午,一踏進臺大的人類學博物館,即見到胡家瑜老師的熱情歡迎。首先,胡老師帶領我們參觀一樓保存文物的庫房與二樓展覽廳,悉心介紹館內整體空間安排設計、各區特色與鎮館之寶等,深刻體會到胡老師與人類學系在博物館的用心投入。而博物館自洞洞館拆除後,搬遷至臺大舊總圖的歷史建築內(臺大校史館西側),古色古香的建築空間,搭配古典風格的木製展櫃,更讓博物館別有一番風味。 隨後進行約為一個小時的訪問,胡老師向我們介紹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從日治時期至今各重要階段的歷史進程,同時也針對近年館方推動的文物返鄉展覽及部落至博物館策展計畫等進行相當詳細的說明。最後,感謝胡家瑜老師撥空與我們分享博物館的故事,讓我們看見臺大人類學博物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下為根據訪談內容整理而成。

胡家瑜老師悉心講解臺大的人類學博物館的身世
關於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人類學博物館」

臺大人類學系人類學博物館的身影
臺灣大學的人類學博物館是臺灣第一所大學博物館,始於1928年的臺北帝國大學 「土俗人種學講座標本室」,創立緣由與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南進計畫密切相關,當時的講座教授移川子之藏與其助手宮本延人為了配合政府對原住民族殖民政策的需求,因此至各部落採集臺灣原住民相關文物,進行物質文化研究,加速日本政府對原住民的了解與分類,同時也為今日的臺灣人類 學/民族學知識建構奠定深厚的基礎。由於日本政府的支持與大量資源的注入,目前人類學博物館約百分之七十的民族學典藏皆來自日治時期的蒐集。
到了國民政府時期,博物館主要由陳奇祿老師接手管理,當時在大中華民族的框架下思考,因此經常將臺灣原住民族與中國大陸西南少數民族比較,試圖釐清臺灣的文化特色進而與中原文化接軌。此外,當時的人類學氛圍,大多將原住民族假設為即將消失的人群,採取急切的搶救與採集工作,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的博物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至於臺大的人類學博物館則因採集經費限制,且在日治時期已收集相當程度之文物,1960到1970年代很少到部落購藏文物, 這時期的文物多半是在田野調查時交換或贈送得來:大約從1980年代起,臺大的人類學系博物館幾乎不再進行任何蒐集部落文物的工作,因為倫理問題等考量,目前少數新收進博物館保存的藏品主要有兩類:第一為新製作的工藝物品,而非祖先遺留下的古物: 第二則是民眾捐贈的文物。
關於臺大的人類學博物館發展,因為學術氛圍轉向,1980年代文物藏品在人類學研究領域不太受到重視,當時也不對外開放展示,因此有段時間呈現半封閉狀態。博物館的開放型態,在胡家瑜老師於1993年自國外回臺接手後開始改變,陸續從一個禮拜開放一天,逐漸轉變為現今一個禮拜開放六天的形式,使博物館由原先以研究與典藏為主的博物館,逐漸發揮其教學與向大眾展示的功能。在人力的部分,則隨著展覽的定期開放,需要額外安排學生或志工維護展場空間和協助導覽。

胡家瑜老師帶領我們參觀臺大的人類學博物館
文物返鄉
在新博物館學與批判人類學的發展下,臺大的人類學博物館近年來回應了這樣的趨勢,開始邀請部落的原住民一同策畫展覽, 或者讓博物館的藏品回到原來收集之部落進行展示,以下針對兩種與族人合作的策展模式進行更詳細的說明。臺大的人類學博物館讓文物回部落的契機,可以追溯至臺灣博物館的「大館帶小館」計畫,藉由大型博物館與地方文物館的合作,活化部落的展覽空間並促進展品與策展技術的交流。2012年年底,臺灣博物館將數件排灣族文物運回屏東縣獅子鄉文物陳列館進行為期半年之展覽, 在第一期計畫結束後,獅子鄉排灣族人期待能與更多的博物館進行合作,因此開始與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人類學博物館進行討論計畫的可行性與執行內容。在與獅子鄉的協作中,博物館安排族人至館內挑選回部落展覽之展品,而展品運到部落後所面臨的展出環境與人力,更是佈展過程中的一大挑戰。博物館對文物的保存採用恆溫恆濕的方式,而部落的文化館不但未有專業的典藏設備,甚至連開空調都有難度,臺大館方與族 人皆意識到文物保存上的問題,因此特別訂製專業的展櫃,即使無法控制外在大環境的各項因素,但至少可以確保展櫃內的展示環境。
此次文物回部落展出為期大約半年,在這半年當中,部落族人不但參觀展覽,也努力行動以傳統方式重新再製刺繡文物,並將複製完成的刺繡服飾放進展場,讓其能永遠留在部落。雖然回鄉展必須面對的問題相較於博物館館內展覽來的多,但臺大的人類學博物館希冀透過文物回鄉計畫,讓在部落消失的文物和物質記憶可以再次找回來,並讓學界對文物的研究與資訊可以向部落流通。
與部落族人合作策展
除了前述提到的文物返鄉展覽之外, 臺大的人類學博物館亦規劃部落族人至學校進行策展,臺大方面為了落實族人參與的深度以及避免過度主導策展計畫,因此開始陸續邀請主體性較強且積極的部落,例如這二年已經陸續邀請蘭嶼達悟族和排灣族牡丹部落合作。在與蘭嶼共同策展的案例中,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是主要合作單位,展覽場地在臺大的人類學博物館,展覽文物由臺大與部落共同提供,但因蘭嶼地處偏遠,交通運送不便,故約百分之八十的文物來自臺大人類學博物館之典藏。除展覽的交流外,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透過與臺大合作的機會,也同時推動資料庫流通共享,臺大目前建置的數位化藏品資料庫,已正式簽約將蘭嶼達悟族部落相關的文物和影像資料,提供部落使用,希望未來由部落彙整流散各地的資料, 建立部落自己更為完整充實的蘭嶼資料庫。 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與臺大簽約取得資料庫共享權後,陸續已 與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簽約,目前因不同機構的系統差異,未來還需要進行不同資料庫整合,才能有更為完善的使用環境。
另外,與排灣族牡丹社的合作策展, 則是國科會數位典藏人類學影片部落放映活動的延伸成果。臺大人類學系童元昭老師到牡丹部落放映影片的機緣下,認識一群對族群文化意識很強並非常積極的部落青年,對於到臺大人類學博物館策展有極大的興趣, 而牡丹鄉新保將部落文化促進協會的高加馨老師,更主動扛下策展人的重責大任,開啟臺大與牡丹鄉的合作大門。在牡丹特展中,幾乎由族人一手包辦策展大小事,包括展示概念規劃、空間的運用、展示版面設計等,甚至組織開幕儀式,帶領部落耆老於開幕時獻唱並安排巫師主持儀式,博物館只在需要時給予一些專業建議,例如:空間安排、展品挑選佈置、說明文字數量等。在這次特展中,族人帶了不少的文物前來展覽,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巫師箱和箱中放置的巫術用具:由於巫師文物具有神聖性,族人先透過巫師與祖先溝通後,才得以讓巫師箱內部的物品在展覽中呈現給一般大眾觀賞,並由巫師來現場解釋其作用。展覽結束後,部落還有後續效應,族人為了在展覽開幕時呈現最完美的歌舞表演,事前密集聚會練習, 到展覽結束後聚會仍然延續,拉近了族人之間的情感,凝聚部落意識。此外,由於展覽中策展人最後安排有介紹牡丹鄉觀光產業的單元,展覽結束後看板、照片都運回部落展示,藉由學術的結合促進部落觀光的發展。
基本上,部落族人主導策畫的部落合作特展,由於經費等現實問題,以及族人博物館專業較為不足,因此展覽整體較不講究其高 品質的程度,大部分展覽雖然看似簡樸,但卻能夠呈現族人特定的想法或觀點,較直接地傳遞出部落所欲表達之訊息。
博物館的社會責任:小林文物返鄉特展
2014年8月2日,小林平埔族群文化館的 「回家一小林村的故事」常設展正式開幕, 透過影像、文物與模型的呈現,試圖勾勒出逐漸消逝的平埔族群文化與故事。早在1996 年左右,當小林村開始推動平埔族文化的復振運動時,小林平埔社區發展協會就曾在長老王天路先生的帶領下,至臺大參觀相關文物。在這次的交流中,族人看見過去祖先遺留下的文物,而臺大方面也蒐集到更多有關文物背後的故事,讓這批文物的資訊更為完整。在八八風災後,胡家瑜老師意識到人類學博物館可以為小林村做些事情,讓他們的文化特殊性被看見,因此接受高雄歷史博物館的邀請聯繫,開始小林平埔相關文物的普查工作,將臺灣各博物館的大武壠文物與資料進行系統性的整理並出版成冊。此外,針對設在高雄市甲仙區五里埔小林社區的小林文物館常設展,臺大的人類學博物館也挑選幾件保存狀況較好且具有象徵意義的文物返鄉展覽,並鼓勵族人複製展品。透過臺大與小林村的合作,讓我們看見即使是學術博物館,也樂於與部落分享,並與族人建立良好的互動模式。
博物館與教學結合
臺大的人類學博物館除了典藏、展覽外,亦與部落族人進行合作規畫特展,帶給人類學系學生課程外的學習機會。在佈展時,學生一同參與佈展,開展後則需要輪流值 班,負責導覽解說與維護展場環境整潔。 與部落族人共事就像是一場小型的田野調查,針對自己有興趣與關心的議題有了更深入瞭解。
同時,人類學系運用系上博物館收藏展示的優勢,開設博物館相關課程,培養更多博物館專業人才。其中,臺大人類學系胡家瑜老師,開設了「博物館學概論」,普遍介紹博物館的各種功能,包括典藏、展示、 研究、教育與行銷等。在選修完基礎課程後,可以選擇「民族學藏品整理與實習」的進階課程,為了維持教學品質,招收的學生不超過二十人,這門課多在庫房中進行課程教學,實際操作藏品從蒐集到入庫的完整程序,並針對資料庫的建立、研究資料的後續運用等進行實習,最後甚至必須運用館中展品策劃一場小展覽,呈現所學的成果。這門課顯示出博物館的訓練擺脫過去人類學較為抽象的教學方式,並透過由淺入深的教學內容與實習機會,讓學生具備策展與佈展的能力。此外,胡老師另有一門「物質文化研究導論」課程,為了使學生能夠了解博物館文物的重要性,因此安排學生選擇博物館已經有的幾項物質文化標本,自己進行研究, 並要嘗試導覽解說自己研究的成果,學習面對博物館內的參觀民眾。在學期正規的課程以外,人類學系也會不定期舉辦不同主題之工作坊,例如今年(2014)所舉行為期三天的 「文物保存工作坊」,便邀請兩位修復師教導學生基本處理與修復文物的方式,培養學生博物館領域所需的各種能力。
未來展望
2007年,臺灣大學博物館群正式誕生, 包含人類學系人類學博物館、臺大校史館等十所博物館,希望藉由結盟式的伙伴關係, 爭取學校經費支持改善各館的展示空間,並促進館間的合作,達到資源整合及共享。在館際交流中,能夠再次重新思考博物館還可以再做些什麼和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例如利用考古標本製作教具盒,使學生在學習臺灣歷史及認識原住民時,有更深刻的認識。
目前人類學博物館隸屬於人類學系, 行政層級位階不高,經費和人力非常侷限: 由於系所以教學、研究為主,因此較難將博物館作為系所的發展主力,也造成博物館的各種限制。胡家瑜老師認為,臺大的人類學博物館要持續發展與壯大,則勢必要走上募款和法人化之路,博物館本身要有獨立的目標與運作模式,雖然需要與人類學系所維持密切的關係,但博物館不能只是大學教學的附屬品。法人化後,可以提高層級和營運機制,更能針對不同類型的觀眾、社區和學校團體設計不同的活動,此外,也期待將研究成果用多元的方式轉化成新的東西,讓資料充分被運用及傳播。

胡老師分享博物館在地深化與向外連結的多元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