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理事長的話

謝世忠




新竹地區有二個實力堅強的人類學基地,一有人類學招牌,另一沒有,而後者卻常常最為熱心,不僅曾慷慨提供古色古香場地辦理本會年會,同仁們更多次積極參與理事會,繼續貢獻良多。我在講的正是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碩士班。前數月想到需要有單位和個人主導《人類學視界》第21期編務,毫不猶豫,立即映入腦海裡的,就是該系以及現任本會常務理事的林文玲教授。這樣講當然有點不好意思,彷如在抓公差,被盯上者,有得苦受。 其實就是身居竹北的這個系和這個人,在我過去十多年經驗中,已然是一典範模型,才會自然而然覺得他們一定做得很棒。


理事長開口了。果不其然,林教授回說給她幾日想想,但,根本不到幾秒,就覆函答應了。林教授是本期主編,因此,關於編輯概念和文章內容說明介紹,就由她來跟讀者分享,我不另外贅述。《人類學視界》的「視界」,英文是vision,也就是強調視野廣闊之意,當初創刊,必有此用意, 以期相互勉勵開開彼此學術靈窗。本期文稿送達手上時,驚鴻一瞥之餘,即有臺灣人類學視界遼遠無界之感。我們可以很溫柔地陳述傳統聚落,可以語氣增強地告知它正激烈質變,可以無奈地確認大都會造成的在地生活已然民俗化,可以堅毅地剖析科技與人間幸福的辯證,可以不安地預想未來文化唯物壓力更巨,也可以靜心地再回頭娓娓道來溫馨人類國度的理想。這些都是人類學。 而本期各篇大作,也都在此善畫論述之責。


作為本期先鋒讀者,除了謝謝編輯群和作者們的群策群力之外,自己的知識收穫與觀念啟發,都是無價。當然希望各位先進學友也能一同享受甘甜。本刊不怕缺稿,因為主編強大,作者滿天下, 大家等著繼續寫作。近二十年的人類學在臺灣,愈來愈有脈動社會呼吸與筋動文化創意之能量, 年輕舞者躍出檯面,資深老將也不讓前臺,大家一起使學科更年輕活絡,請各位持續愛護本會和本刊,多寫些好玩的,多以驚世小品嚇嚇人,多提出喜悅觀點鼓舞每一位正於臺上充沛展演的妳 (你)我。


再次感謝!臺灣有人類學,真好!




2017年6月3日

美國奧瑞岡州幽靜市居 / Eugene, Oregon

謝世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