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陳怡萱|國立政治大學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這個特刊緣起於一群父母們在2023年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的年會時所投稿與參加的同名論壇「戰鬥親職:教學、研究、田野的修羅場」,以下是本刊主編之一的子綺主筆的論壇摘要:
戰鬥的隱喻在常民生活的親職實踐中俯拾皆是:拼母奶、小怪獸、一打二、拼教養…。然而,在人類學者的生活中,戰鬥親職是什麼模樣?親職的掙扎或滋養,如何形塑人類學者/民族學者的田野關係、教學節奏和研究走向?在我們求學的過程中,學術界的公領域和親職的私領域時常是截然二分的。我們從師友身上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稱職的老師和田野工作者,但是我們很少有機會看到他們在學術身分之外的困頓與喜悅。隨著我們步入職場,學術工作的典範也逐漸從研究與實踐的二分,轉移到更廣泛的公共知識生產和積極社會參與。人類學者/民族學者期待自身能參與從學術、家庭到社群等更多樣的實踐場域,卻也讓親職與學術工作的平衡面對更多挑戰。
有趣的是,當時的與談人名單,我們還用了親職年資,由小至大排序:
陳怡萱 政大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 專案助理教授
李梅君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黃舒楣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林浩立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乃華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劉璧榛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當時,我不知道子綺、但是我自己內心是惴惴不安的,想說大家都在「認真」談學術,一個儼然即將成為爸媽吐苦水大會的論壇真的會有人來嗎?沒想到還真的有人,而且人還頗多的,當天我還記得梅君大著肚子發表, 然後現場原先只有我的小孩,但是後來子綺的先生也帶著她小孩一起加入,而當我講話時我小孩又準備失控搶麥克風(是不是小孩都覺得聲音可以放大很好玩!?),就是子綺幫忙著跟小孩玩,在座的大家都非常同理孩子的不可控性。後來發表結束後,有許多位博士後研究員、 博士生還有其他人一起留下來跟我們聊天,我還依稀記得有位學生說她過去很少聽過學術界有在討論親職工作,讓我覺得非常開心。
因著論壇牽起的因緣,我們後來又加入了三位新血(儼然成為某種邪教XD):
王乃雯 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人員
卓浩右 政大社會學系博士級研究人員
洪伊君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生
在2024年盛暑,我們一同約在政大的廢墟咖啡聊天, 希望把論壇的後續延伸成為某種形式的文字化,當天子綺化身小助手,幫忙寫下了一些談話中的隻字片語,我想特別節錄一段子綺寫的話語:
寫作計劃目標:
抒發,那些共同的傷痛。
療癒,自己和別人。
工具,邊做邊學的實戰手冊。
啟發,走向未來的路。
在我們後來確認寫作陣容、開始陸續設定各種期限、乃至到後來交稿,我們的作者群超過一位都說這個是他們最不遲交的作業(各位冤親債主還請原諒),我不敢代表大家,但是起碼對我來說這個特別刊號的寫作其實是個透過書寫、自我療癒的過程。我一開始非常踟躕,想說書寫自己的育兒經驗真的有公共性嗎?
我從上一代所學習到的典範感覺就是「壓下去」,把自己的辛苦「壓下去」,因為這是所有人都會經過的過程;把自己的感覺「壓下去」,因為我們要做到公/私分明。但是如果我作為「個人」的經驗,能夠獲得一些人的認同甚或是迴響,那或許代表我們的經驗共同反映出了某個世代中、某種結構下共同的經驗,那麼在暗夜中抱著孩子打電腦、在清晨時抓緊孩子起床前的時間趕工的我們應該也可以透過書寫來傳達出某種共同經驗、來讓之後的世代有所了解吧?
謹將這個特別刊號獻給所有在暗夜中餵奶、清晨中趕工的學友們;還有獻給總是被爸媽帶去各種學術場合的嚷著無聊的孩子們;最後當然是獻給我們的支持系統 (不論是伴侶或家人),謝謝你們讓我們在各種困頓中嘗試,並且與我們一起走下去。